六 参军打鬼子(修改稿)

“爹!娘!你们怎么了?你们说话呀!”当杨思成走进村子的时候,他的心如坠冰窖,整个村子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当他终于在烧焦的木梁下面找到爹娘的时候,他们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杨思成象发疯一样在整个村子的废墟里面寻找着其他村民,可除了一具具冰冷的尸体外一无所获。杨思成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几乎每具尸体上都有步枪留下的穿透伤。村子里到处是弹壳,看来这里曾经经过一番血战。

别看村子人不多,可要想对付这些常年在深山里活动的猎户,普通的“胡子”根本不够看,一定是军队干的!到底是谁干的?杨思成无语问苍天。

他四处搜寻线索,终于在村口发现了一个新垒起来的巨大土堆,这里面埋着什么?全村的人除了他以外都倒毙在外面,这个土堆里一定埋的就是杀害他亲人,屠戮了全村老幼的那帮凶手!

他狠狠地一脚踢垮了土堆,然后扑在上面疯狂地刨着,终于露出一些尸体来,杨思成一眼就认出这些尸体身上穿着的军服,该死的“满洲国”的“国兵”。

这帮为虎作伥,认贼作父的畜生!杨思成的牙咬得格格作响!

国仇家恨,杨思成心中的怒火滔天,他将那些“国兵”的尸体全刨出来丢在了一边,然后将全村人的遗体搬进这个大坑,重新掩埋好。忙完这一切已经是天明了。

他跪在坟前,对着全村人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郑重发誓道:“大家放心吧,我一定为你们报仇!赶走日本鬼子,消灭那些狗汉奸!”

杨思成疾步来到昨夜他和杨靖宇他们分手的地方,幸好昨夜没有下雪,地上的脚印还依稀可辨,从小练就的“追踪术”帮了他的大忙。杨思成顺着脚印追踪,很快就追上了杨靖宇他们。

其实杨靖宇他们也没走多远,就在附近找了个遮风处住了一宿。

他们看见急匆匆追上来的杨思成都很惊讶,杨思成扑通一声跪在了杨靖宇的面前,哭着说道:“杨将军,请收下我吧!我要给我爹娘和全村人报仇!”

杨靖宇赶紧一把扶起他,细细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杨思成哭着把屠村血案讲了一遍,杨靖宇心情很沉重,这些助纣为虐的“国兵”太可恨了,对待侵略者奉若爹娘,而对自己的同胞却极度凶残。

他把杨思成搂进怀了安慰道:“孩子,别哭了,咱们一起去打鬼子,杀‘国兵’,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报仇去!”

“恩!”杨思成用力地点了点头。

杨思成跟随着杨靖宇将军他们到了抗日联军的营地,这是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雄部队,从31年“9·18事变”后由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组成的,因此简称“东北抗联”。

他现在所在的部队是由杨靖宇将军担任司令员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人数大约有4000左右。

这是支什么样的队伍呀?没有统一的军装,没有制式的武器,年龄也参差不齐,岁数大的有50多岁了,小的才14、15岁;衣服穿得五花八门,在这滴水成冰的季节里,有些只在夏天的单衣外面裹了层胡乱硝过的兽皮取暖,有些居然穿着鬼子或“国兵”的衣服,只是去掉了肩章和领章;武器更是惨不忍睹,最好的武器是6挺捷克造轻机枪,步枪型号也大多不同样,有国民党装备的“中正式”,有日本鬼子的“三八大盖”,还有苏联人的“莫辛那甘”普通型,还有部分人手里只有大刀和梭镖。

没有后勤给养,没有物资保障,饿了啃树皮草根,累了睡冰卧雪,可就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牵制了数十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关东军,为中国,为东北筑起了新的长城。杨思成的鼻子感到一阵酸楚。

“杨大哥,请允许我参加这次的战斗!”加入抗联已经2个月了,可杨司令出于保护这个神奇少年的目的只让他向部队选拔出的优秀射手传授射击技术而不让他参加一线战斗。眼看着这次战斗已经打响了,可依然没杨思成的份,他不觉急了眼,向杨司令员主动请战道。

这次战斗是拔除日军一个扼守住我们下山通道的炮楼,坚固的炮楼修在一个高地上,里面驻扎了日军一个小队(相当于排)和2个排的“国兵”,四层高的炮楼上密密麻麻全是射击孔,炮楼外面还有一条宽阔的壕沟,没有重武器的抗联战士想端掉炮楼将承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好,你带领你的‘杨枪队’提供火力支援,但不要参与冲锋,毕竟我们的优秀射手太少了。”看着部队越来越大的伤亡,杨司令终于下定了决心。

“是,‘杨枪队’跟我来!”因为姓杨,这12名射手又都是使用的莫辛那甘步枪(主要是为了统一弹药口径),战友们都开玩笑叫他们“杨枪队”。

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杨思成详细地向队员们讲解了射击的原理,弹道抛物线以及射击的要领,风的影响还没来得及向他们讲,不过就算讲也不行,必须得用大量的子弹和实际射击经验结合才能有效果,不过有杨思成在他们旁边随时可以修正也不用担心。现在的杨思成已不需要依靠“口水”来测定风速,眼睛一瞟云或烟雾移动的速度就知道了。

“大牛,你负责4层左边2个射击孔,成军,你负责4层右边2个,老李,2楼左边2个,王玉祥,2楼右边2个,张虎,1楼左边2个,赵伟,1楼右边2个,王威,3楼左边第一个重机枪射击口,文兵,3楼右边第二个重机枪,其他人准备替补,一定要压制住敌人的重火力。”当前进到距离敌人400米外的小树林时,杨思成迅速分派了任务。

“标尺装定400米,枪口向目标左边2米处瞄准,射击!”虽然队员们对杨思成的命令有些奇怪,可依然毫不犹豫地执行了,“砰,砰……”随着一阵枪响,刚才躲在“乌龟壳”里正往外边疯狂倾泻子弹的敌人顿时哑了火,敌人懵了,什么时候见过这么精确的打击啊?

一直被敌人火力苦苦压制的士兵顿时欢声雷动,迅速向敌人发起了冲击。

“哒哒哒……”短暂的沉默后,敌人的92式重机枪又开始疯狂扫射起来,部队再度被压制在一块凹地,形式万分危急,“王威,左偏1米,射击!”“砰!”鬼子的机枪再度变成了哑巴,一个夹着炸药包的小战士敏捷地跳了起来,迅速冲到了敌人壕沟附近,可是壕沟又宽又深,他急得直跳脚。

杨思成命令队员们继续掩护,然后端起了他的“卡佳”,说实话,要击中400米外在寒风中瑟瑟舞动的绳索难度可想而知,可是如果不将吊桥放下来,那所有的牺牲都将毫无意义。

他吸了口气,缓缓吐出后,瞄准绳索抠动了扳机,“砰”没有打中,“哗啦”迅速将第二发子弹推进弹膛,“哒哒哒……”敌人的机枪又开始叫嚣起来,杨思成迅速将枪口对准了正在射击的地方,“砰”他清晰地看到敌人的射击口绽放出一朵鲜艳的血花,这是杨思成第一次开枪杀人,可他心里却没有任何的愧疚和不忍,或许是炮楼里的家伙连禽兽都不如吧。

“砰”这一枪准确地击中了拴着绳子的左边轱辘,轱辘往旁边一歪,掉了下去,“砰”右边的轱辘也飞了出去,“啪嗒”一声响,吊桥轰然倒在了壕沟上。

小战士飞快地踏上吊桥,迅速冲到了碉堡下方,可碉堡滑不留手炸药包没地方安放,眼看着战友们越冲越近,而敌人的机枪又开始嚎叫起来,小战士用右手拼命将炸药包顶在了碉堡的墙上,左手猛地拉燃了导火索,“爹,娘,我为你们报仇了!”随着小战士的呐喊,“轰”地一声,碉堡飞上了天。

直到很多年以后杨思成的脑海里依然还留着小战士的身影,虽然已经无法知道他的名字了。我们没有精良的武器装备,我们缺医少药,我们食不果腹,我们衣不蔽体,可是为什么我们却能够赶走武装到牙齿的凶残侵略者?因为我们是在保卫自己的家园,我们骨子里流淌着誓死不做亡国奴的血性。

“队长,当时你为什么要我们瞄准目标2米外呀?”战斗以后一个战士问道,“因为风的影响,虽然看起来风不能吹动子弹,可在实际上子弹在飞行的过程中受风的影响极大,距离越远影响越大,这次射击的是400米远的目标,当时的风向是西北,风速4米/秒,由于是横向吹来的风,因此对子弹的影响最大,我们称为‘全速风’,以后你们射击经验丰富了结合我教你们的公式就能计算出修正的距离了。”事后杨思成专门给战士们讲解了如何“修风”。

最让杨思成难忘的是副司令员兼第二军军长王德泰同志,虽然和他相处的时间很短,但印象极深。他和所有的领导一样跟普通战士同吃同住,和他们同甘共苦,亲如手足,没有一点官样子,在战斗中则勇猛顽强,奋不顾身,甚至亲自参加白刃战。在二军和伪军的一场遭遇战中,英勇指挥弱势兵力(当时我方300余人,伪军600多人)击溃了敌军,他亲率部队参加追击,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殉国,年仅29岁。

战斗一天天地进行着,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经历了大小数十场战斗的杨思成也由一个小“菜鸟”变成了一个歼敌265人的“老战士”了,“杨枪队”更是创造了歼敌1870余人的优良战绩。

转眼间到了1937年7。7日,举世震惊的“七七事变”爆发了,抗战全面爆发,鉴于神射手在战斗中的作用,杨司令要求杨思成有空就在队伍里传授射击技术,他也毫不藏私,恨不得将所有的技巧都传授给大家,除了射击外还有在野外如何生存,如何设置陷阱,如何捕猎野兽等等。

东北的抗日斗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东北抗联在杨靖宇`赵尚志等人率领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东北的抗日武装已经发展到4万多人,形成了3个主要的根据地,各地军民灵活地运用麻雀战,游击战等战术给予了小鬼子沉重地打击,大量的精锐部队被死死地拖在了关外不能顺利进入关内参加战斗。

当然,代价也是沉重的,一大批优秀的指挥员牺牲在了征途上。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吧:赵一曼,冯仲云等……还有更多的无名英雄。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抛头颅洒热血,将自己年轻的生命无悔地奉献。

未完待续,欲知后事如何,请登录新浪原创订阅更多章节。支持作者,支持正版。